在短暂的旅途中追寻快乐,于静默的时光里叩问心灵
今年7月中旬,忙完手中一大堆考试,盼来了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假期,于是我逃离四川难捱的酷暑,飞向了赤道以南八度的巴厘岛感受一个温暖舒适的冬天。
整个旅途中,我游历了变幻无穷的或临海或大陆美景,而最让我感怀的是这里的人情,以及直击自我内心的真实想法。
艺术印记
去年我在欧游记中触笔写到,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编写的《一辈子做女孩》中,我获得了行走的力量,因此我踏上了奔往意大利的旅途,品尝当地美食、接受岁月的洗礼。除了意大利,书中女主也走过了充满艺术与灵气的巴厘岛乌布小镇,同样令我神往。
当我真正的来到这座城镇,我开始想要触碰它每一寸肌理。“了解一座城,首先要知晓它的历史。”而被认为是巴厘岛最有文化气息的乌布小镇就囊括了印尼知名的博物馆以及美术馆,即使是街道路旁的小商铺、咖啡厅和餐馆,从整体的装潢设计到一碟一勺的考量也都细致入微,无一不凝固着印尼文化的魅力。
任意选择了一家不起眼的餐馆,坐下休息吃饭,烹饪的味道竟然令人惊喜。尝过了这里的微腥臭的特色脏鸭、香喷喷热腾腾的咖喱饭,又呷过了一小杯有些口味酸涩的猫屎咖啡,入乡随俗,各种新鲜的味道都要尝试。实在太饿细细品味一番后狼吞虎咽,大饱埋单,紧接着满足地伸一个懒腰的功夫就莫名其妙地被人潮卷进了乌布传统市场的午市。
偌大的市场左右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店,绘画展厅、手工艺品地摊、木雕工艺室、甘美里琴琴铺……闭上眼,耳畔充盈着讨价还价的语调紧迫的英语、拉家常甚至讨论今天你卖了多少我赚了多少的轻松愉快的印尼语,睁开眼,五彩缤纷的蜡染布、色彩鲜艳的民族挂件,那一瞬间仿佛走入了声音与色彩交错的风情电影中去了。
在这迷离的市场里去踱步观望,去交流购物,仅仅一天的时间下来,茅塞顿开,我突然明白,这座小城镇为什么能孕育如此之多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我想,这是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深厚的底蕴与地区百姓的传统生活风俗恰到好处地碰头交融,每一样手作无分高雅低俗,都是被赋予了工匠怀揣的热爱和酝酿的思考,它们便烙上深深的艺术的印记,这是智慧结晶、民族文化的体现呐。
远处钟声
因为历史上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巴厘人大部分人都朝拜印度教,也有些信奉伊斯兰教或佛教或其他宗教的。走过巴厘岛的大街小巷,最快引入眼帘的就是教徒们家门口设有的神龛,甚至有大富人专门为自己的神修建阔气的庙宇。当地人解释道,根据神像身披的罩布颜色可将他们供养的神区别开来,有黑色破坏神、黄色创造神和红色保护神,每一种神保佑的方向又有所不同。
海神庙作为巴厘岛最重要的庙宇之一,矗立在海边一块巨大的岩石之上巍然不动,像一位威严的巴厘军人,漫漫长年坚持在海上岗位上,瞩目着远方,守卫着巴厘岛的安详与美好;又像一位热情的巴厘百姓,整理好仪态迎接漂洋过海来到巴厘岛的异国客人。
来到海神庙之前我就做好了功课,把关于海神庙的传说仔仔细细地了解了一遍。简短来说,在古代时有一位法力无边的高僧,周游列国为了平复当地的动乱,并为当国带来富强的妙计。当高僧停步在巴厘岛时,满眼是列列村落遭遇海啸灾难,于是他向皇帝献策修建寺庙以镇住狂肆无忌的海浪。工人们赶忙开工,就在寺庙就快建成时忽逢巨浪,寺庙岌岌可危。于是寺内和尚解下身上腰带抛入海中,腰带化为两条海蛇,终于镇住风浪。从此,海神庙成为了巴厘人朝圣之地。
白驹过隙,几千年过去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海神庙逐渐演变为了商业化的旅游景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然而这并没有动摇当地信徒们虔诚的信仰,更没有阻挡住他们朝圣的路途。
去年我驻足停留在梵蒂冈大教堂、静静观察一群群与上帝对话的基督教徒时,我曾感慨“每一个人都需要有心灵的家园予以依靠,只是每个人的皈依有所不同罢了,有的寄托于神或佛,有的寄情于书籍等等。”这句话此时此刻此地也正是适用的。
我想,朝圣者的灵魂,愈磨愈清透,愈来愈宁静,就好像他们的耳畔只听得见庙宇或教堂中的悠远响彻的钟声一样。而与朝圣者异曲同工的还有那些精神追寻者,时刻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还有那些人民战士,时刻用青春守候国家;还有太多人了啊……金色印象
我有个特别的喜好,是在黄昏下散步,因为不论之前心情是何种,不管现在身处是何地,黄昏温暖的光总能让人特别踏实安稳,很容易把我的心停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连时间都在变得美妙起来。
小心翼翼地打开记忆匣子,关于黄昏的片段像小精灵般一迸而出。即使要将这些景致简短带过,也要从早一直讲到次日,如数家珍。
来到巴厘岛,自然不能错过这里的黄昏。金巴兰海滨的落日,是我的巴厘旅行日记中最美的一笔。“这是7月的一个下午,我和同行者乘车赶赴金巴兰,到达时刚好6点一刻,正遇夕阳西下,天空用染料盘为自己涂上了金黄、朱红、墨兰相间的层次,海面上闪烁的波光是掉落的金星,鹅黄色的被褥厚厚地铺在细软的沙滩上……带你到梦境中去。”我用足了辞藻想要确切地描绘我眼见的景致,却是毫不夸张地记录。
金巴兰斑斓的落日实在令人如痴如醉,痴醉到人们沐浴着金色的日光品尝美食品读书籍、慢慢地抽着香烟静看人来人往,享受碌碌工作而久违的安宁;痴醉到不同国籍与肤色的人们在同一片金灿灿的天穹之下分享同一份快乐,牵手漫舞与高歌。这幅和谐的画面,正应了朱自清的一句激扬慨叹:“但的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我凝望着远处那轮逐渐收敛起夺目的金光,裹上了橙色外衣的夕阳,想到每一个黄昏为我照亮了散步的路途,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希望说一些赞美与感激的话语。
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使我们时刻警醒保护美丽的风景而不是随意将它践踏摧毁。感恩“一带一路”的发展,使来自世界的我们把酒言欢而不是闭关锁国相隔一方。最大的感恩,是在兢兢业业奉献于事业、勤勤恳恳攻克于学业的我们,能走出疲惫、抛舍抱怨,继续热爱生活、发现美好。
听完我吐露的感恩和赞美、自省,夕阳莞尔一笑,悄悄融化在了大海中去,只留下满天绯红的脸颊。
情人心石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写作者,也是一个闻故事的听众。在巴厘岛的最南端的村落里停留了两天,打听到流传着这样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
有一艘船在印度洋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触犯了出海的规矩,海神动怒掀起万层巨浪把船掷向了岸边,就形成了船头形状的悬崖,后来,当地人以海神的名义为悬崖题名为乌鲁瓦图,以祈求饶恕,海神便停止对人类的重罚,并留下了汹涌波涛使其不得出海和顽劣圣猴使其供奉饲养。
印尼老人口中的神话伴随着村里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村里的青年人又诉说起了凄美的爱情。
说是有对恩爱夫妻,一家人靠丈夫捕鱼为生。某日,丈夫如往常一样和渔民们同行出海,时隔数日不曾回家,妻子便站在断崖峭壁边苦等眺望,春来冬去却始终未能盼到丈夫的船只归来,最后悲痛欲绝的妻子跳入了汪洋大海。村里人为了纪念这段凄壮的爱情,为其别名情人崖。
这让我想起了在我们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貌离神合的故事。四千多年前,继承父志的大禹,决心根治水患,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其妻涂山氏日夜驻守在涂山东端,向丈夫治水的方向眺望,但望穿秋水也没见大禹的身影出现,最终精诚所至化为一块望夫石。
褪去传说故事的光环,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动人心扉却平凡到骨子里的细碎,即使是一个宽厚的拥抱、一件风衣的厚度、一句“老伴儿照顾好自己”的问候,都令泪水在眸子里闪动。终其一生的光阴去守护,只为了和当初轰轰烈烈相爱后的那个人归于平淡生活然后携手到老,爱情的真谛就在于此。
我久久伫立在村落这头的蔚蓝海水肆意拍打的阑干边,遥望远方那头陡峭峻拔的悬崖,感触颇多。记得曾在书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最长久的爱情,是永存于彼此心中,不曾离开。”若每对情人的内心都矗立着一块忠贞不渝的玉石,那么这会是镌刻在上面最美的誓言吧!
后记
每完成一次旅行,人生就得到一次增值,生活又收获颇多启迪;每走完一个国家一处地区,都会被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壮丽深深撼动。
这一次终于来到梦中巴厘岛,目睹了她养育了一片浪漫至极的风景、一方淳朴热情的儿女以及一份承载信仰的民族。
可是啊,“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虽然我既不是被远征边疆从军的不让须眉之巾帼,也不是漂泊流浪外乡的游子,我只是一个在每一条风景线上短暂停留的过客,但当我在国外旅游数日,归国回家的心并不亚于前两者。远方的风土固然令我惊喜,人情实在令我感怀,而家与国的身影更让我魂牵梦绕。
于是,怀揣着在巴厘岛所有美好的回忆,提上沉甸甸的行李飞回我的国我的家,整理思绪写下了这简短的文字,希望分享给亲爱的你们。
(周可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