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春节,端午节可以说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了。集市上有人挑着大担大担的艾叶、菖蒲出售,左邻右舍有人在忙着包粽子。这粽子是人人要吃的,艾叶与菖蒲也户户必挂。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十分浓厚的节日氛围。我们家乡还有端午节饮雄黄酒、插香袋、戴香包、斗百草、采药等风俗。 包粽子自然是老太太们的工作:她们搬一条小凳往门口一坐,把大张大张的粽叶卷成筒,那么随意地一包就成了一个粽子。动作是那样娴熟,令人惊叹不已。我怎么也不明白,一年就那么一次,怎么就能够做得那样精巧呢?我们家每年的粽子都是由我外婆来包的,有各式各样的粽子:豆沙的、枣泥的、肉馅的……吃粽子也很讲究,要沾上炒熟的豆粉和糖,吃起来才又香又甜。外婆不识字,记得在外婆包粽子的时候,我常常故意问她:你知道这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她总是不经意地回答:反正是过节,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嘛。这时我就得意起来了,说:“没文化!过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连这都不知道!”其实我也是听人家讲的。外婆并不恼,笑眯眯地说:“你知道那么多又有什么用?你也来给我包几个粽子看看。以后要嫁人,像你这样,你的孩子怕连粽子都吃不上。”我就开心地学她的样子去包,但包来包去,怎么也包不出一个像样的粽子。原来这包粽子也是不容易的。外婆去世后,家里没人会包粽子,只好到市场上买几个哄一哄自己的孩子。节是过了,只是没了先前自己包粽子的味道,孩子吃粽子也没有了我儿时的那份欢愉。每当此时,我就会想,不知道这习俗缘由的人,他们却把这习俗沿袭了下来,而“知道”这习俗缘由的人却可能把这习俗断送了…… 端午节最隆重的活动莫过于划龙舟了。凡有河流的地方,大都要划龙舟的。城里一些识水性的壮年男子在打鱼的小舟上用草扎起一个龙头,就是龙舟了。沿河村庄的村民们也划着小船赶到城里。龙舟比赛也没有个统一的指挥,都是自发的活动。你划过来,他划过去,争先恐后吆喝喧天,倒是很贴近自然。城里几乎万人空巷,方圆数十公里的乡民都汇集到这小城的河滩上。看龙舟的时候,人们自然就可以访亲戚、会相好、相对象了。大姑娘、小媳妇在这一天里都打扮得光鲜出众,像出嫁,像回娘家一样。小伙子们更是精神抖擞,在人群中穿梭,眼光总是停留在姑娘们身上。小孩子们都穿着新衣裳,有的骑在大人肩上,有的牵着大人的手,时不时高声呼喊,脸上笑得无比灿烂。 屈原为了追求理想、不同流合污而去投江自尽,确实值得人们祭奠。这实在应该是一个感伤的节日,但经过千百年的沿袭,人们已经滤掉了历史的沉重,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我们民族的一个狂欢节,可见人性总是倾向于快乐而不愿停留于悲伤。